|
业绩展示分类 |
|
|
友情链接 |
|
|
|
您现在的位置:最新资讯 |
|
由于现代唯美主义或官方写实美学和严肃精英文化的长期影响,以及美术院校长期教条的写实技术训练与严谨的学院派审美教育,造成上世纪80年代以来至今还广为存在的,在人们意识中根深蒂固的典范审美架构,那就是形式与内容和谐的美,这条规则影响并主宰着所有的艺术形式,其审美因素的主体在于唯美原则,讲究构图,体积,结构,色彩,材料等,翻开当年的权威雕塑专著《世界雕塑全集——东方部分下》,不难发现无论是当时中国的抽象雕塑,还是带有概括手法的写实雕塑,但大都展现的是本身的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美,展现的是雕塑的材质技术、雕塑手法等因素的极限美感;展现的是作品给人表层的精神愉悦,并作为创作的最终目标。对于观众而言,那种美便是至高无上的精英文化传达的缩影,是可望不可及的,或者说带有教化色彩很浓的社会寓意。80年代,中国的前卫艺术运动风起云涌,特别是所谓‘八五’运动,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个时候,雕塑并没有像绘画那样,做出普遍性的,积极的回应,大部分雕塑家仍然在进行一种美的形式的探讨。 随着社会的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不断碰撞和融合,这种意识形态开始被打破,而后现代艺术意识和波普艺术观念的影响和介入,人们逐渐开始对写实的手法进行了具有深度地引用,并用全新的观念方式进行解构和创新,那么,作品除了形式与内容和谐之外,雕塑家尽量寻找并展示作品这个载体本身所蕴涵的社会思想,生存观念或人文思考。从宏观上看,“超级写实主义,波普艺术与极少主义的出现,标志着现代艺术时代的结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艺术的列车才真正驶入观念的轨道,观念艺术在更多向哲学,语言学,社会学和大众文化开放的同时,逐步成为当代艺术的主流”。 那么,新时代具有前瞻性的雕塑家们便开始了由重技术材料形式转向重思想深度和重观念体现方面,并进行了大胆尝试;开始重新理解和诠释“有意味的形式”这一观念。因此,写实雕塑创新逐渐走向如下一条游戏规则,即:题材——有意味的空间形式——视觉冲击力——传达思想——展现对社会历史或现实的人文关注。艺术家在这样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更趋向于思想家或哲学家,这样一来,写实雕塑的表现和创新便有了广阔的思辨空间。当代写实雕塑开始真正开辟了一条能够走向表达当代消费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审美道路。
|
|
|